她,姓王,名蕤。曾有个朋友看了她的名字说:有这么多的“走之”,你将来会走很多地方,会去很多国家。其名好像预示了她要远行,要漂泊,浪迹天涯,果然,她后来就像风一样从这个国家飘荡到另一个国家。
1989年,流行齐秦的一首歌———《外面的世界很精彩》,王蕤当时读大三,她想出国感受另外一个世界。先是想退学去美国留学,可父母不同意,她在家中年龄最小,正就读的中国人民大学又是名校。可内心反叛的王蕤却认为:一路走来太顺利,想要自己制造挑战和机遇。
她下定决心考“托福”,一考居然就是660分的高分,超过她申请美国学校的620分。1993年,美国密苏里新闻学院和伯克利加州大学同时录取了她。王蕤一心想成为国际性记者,又喜欢美国上世纪60年代反越战文化,所以选择了著名的伯克利加州大学和她喜爱的文学专业。
从伯克利大学毕业后,她曾在美国硅谷找到一份年薪20万美元的工作,但上班不久,她便发现自己实在无法忍受整天被关在钢筋水泥大楼里,于是,毅然放弃了这份令人羡慕的工作。之后,她又先后在律师事务所、电脑公司、公关公司、贸易公司呆过,但都觉得不是最适合自己。在她看来,为了赚钱而牺牲自由和兴趣的职业是没有价值的生活。她本性喜欢野外清新的空气和大河奔流的自由,喜欢和各阶层的人士交往,喜欢富有创造力的职业和生活。
1998年5月,美国国务院在北加州设考点,招聘中文翻译,报名者的先决条件是在美国生活了10年以上的美国公民。不符合条件的王蕤原不打算应试,一听条件反而刺激她去应试。在考场上,经过多次竞争,见过世面的王蕤用流利而标准的美式英语,对涉及有关美国历史、人文、政治、文化等知识的考题,从容作答,侃侃而谈。3个月后,她接到了美国国务院的录取通知书。
在美国国务院做翻译可以任你选择两个月、七个月、一年或者更长的时间,你想忙就可以忙,不想忙就非常轻松。同时,还可以去很多地方,可以免费旅游,可以探险,还赚了钱。和旅游不同的是,人家不会让旅游者进到五角大楼的内部,王蕤却能借助翻译的身份去一般美国人都不能进去的地方,比如军校、监狱等地。她在堪萨斯州监管最为严厉的一所监狱里和那里的犯人对话并共进午餐,还吃了他们做的冰淇淋。上千双眼睛炯炯地盯着她这个陌生的年轻女人,她说不出那目光中的意味,只是不寒而栗。事后回想起来真的有点后怕,但当时真的觉得很刺激很过瘾。
有一次,王蕤带两个国内朋友去印第安纳州,出租车司机嫌她们行李多,且看她们的打扮是中国来的,认为不会给小费,想借口不拉。她说,不能拒载。司机很滑头,在她们上车之后,索要双倍的钱。她打电话报了警,向美国的接待者讲了这件事情,又给市长办公室打了电话。最后,报纸记者都来调查,司机被吊销了执照,市政府为此向她致歉,她离开的时候,还派了加长“林肯”送她们上飞机。
王蕤视钱是身外之物,她认为,一个人年轻时应该有不同文化的浸泡,应该走很多的地方,有很多的梦想,有很多的经历,经历才是人生最大的财富。王蕤到了美国以后,在密西西比河上漂流,寻找白色的狮子,还有去监狱里,等等。她觉得,这十年是最美的十年,而且作为一个女性,在美国,在感情方面也是挺好的。作为一个亚洲女性,在国外是很受欢迎的。
她很喜欢美国作家克鲁雅克的一本书《在路上》。这些年来,她的状态一直是“在路上”,走了许多地方,像北非、巴黎、印第安部落等地,实现了年少时的梦想。她给自己的安排是:一年中在华盛顿当几个月中文翻译,在美国《财富》杂志社当记者,为美国的《时代周刊》做时评,在香港的《南华早报》写专栏,时而用中文,时而用英文写小说。她对现在的生活状态很满意,这就足够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