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一
过了年我就27岁了。但是27岁的我发现,现在在国内要找一份中意的工作很难很难。
我从国内的重点大学金融专业毕业后,在一家银行找到份工作。但是银行的工作太枯燥了,我不喜欢银行的工作。做了一年半,我就辞职了。我家里条件不错,父亲开了家外贸公司,我在他手下做了两个月。我父亲对我要求很高,看不惯我的做事,我也受不了这个工作的烦琐。我的几个同学工作了一年辞职都出国留学了。和她们联系时,他们都说出国读书很好。学校环境好,读书压力不大,语言关也过了。于是我也让父亲出钱出力,去澳大利亚的一个大学读国际工商硕士学位。2003年底学成回到上海。
国外工作不好做,我知道,也没打算在国外发展,可是回国后工作这么难找,实在是出乎意料。我原本以为凭借熟练的英语找一家外资公司绝对没问题的。可是寄出去的简历十之八九没有回音。起先我以为是我的收入条件开得太高。后来我向一个已经担任人事主管的大学同学打听“市场经理”的收入行情,才知道,以我的资历根本不能成为市场经理。因为我在留学前没有市场营销经验,留学后也没有实际的营销业绩,所以没有公司会聘用一个没有工作经历的人做市场经理。同时,因为我年龄偏大,所以也很少会有公司愿意给我机会任“市场主管”甚至“市场助理”的岗位来积累经验。我有一个月发出了50份履历,但是没有公司理我。即使有几家公司通知我面试,都是“销售代表”或“客户服务”之类的职位,拿很少的底薪,指标高、压力大,看不到发展的机会。
现在我在一家物流公司工作,头衔是总经理助理。我就是冲着这个头衔去上班的。其实助理就是一个文书兼杂役。我不懂物流,所以关于业务方面的事经理也不让我碰,当然我也学不到什么专业技能。我的工作只是打印、接电话、简单翻译、跑腿什么的。我的收入用年薪计算也就3万元,一样的看不到前途。我的工作岗位,既学不到什么,也对公司没什么大的价值。我现在经常想,花几十万元出国留学干什么?浪费钱,浪费光阴。巧的是,公司总经理就是老板,也是从英国留学回来的,这家公司是在他英国读书回来后的一年里开的,他在英国读的专业竟然也是金融管理。我以小人之心猜测,大概他也是找不到公司索性自己开公司了。
案例二
我是学技术出身,硕士毕业。原来在国内的一家合资的通信公司做技术研发,当时收入、公司提供的福利都不错,算是行业内的中上。可是公司内部的竞争比较大,一些年纪比我轻的人都担任项目组长,我很有些失落。眼看着所学的专业技术渐渐被替代,升职又没戏,于是在妻子怂恿下就考虑出国读书。
因为我的专业和公司背景,申请学校不是特别难。只是因为英语不行,加上推荐人资格不是很到位(我猜测),我在美国读了一个不怎么出名的大学的MBA,妻子和孩子都留在了国内。我读MBA正赶上了报考高峰,但是MBA的就业开始趋向低潮。学校不出名,在美国,别说找工作,就是实习机会也很难得。另一面,中国经济成为世界的关注,妻子来信几次都说,国内工作机会多,收入也很高。当时,我还欠着几万美元贷款,每月还200多美元还要还十几年。不马上工作不行啊。
回到上海,果然觉得变化很大。但是受冲击最大的还是求职之路。我的不少老同事,老同学都位居要职,月收入数万元。我开始找工作时,把目标定为月薪两万元以上的高科技或投资公司,想想自己有海外留学经历,跨国公司工作过,技术出身……没理由不如国内发展的同学。可是简历发出没人答理,参加招聘会同人事经理交谈,人事经理说得很直接“企业用人考虑成本和效率,能用本科生,就不考虑硕士、博士,能用本土人才,就不会考虑海外人才”。
一家企业的招聘经理用上海人的话说我这样的人才“不实惠”,虽然留过学,有两个硕士学位,可是市场接纳度低:开价太高,替代率高,就是我当初做技术开发常说的“性价比低”。由于回国3个月内没有找到满意工作,妻子经常埋怨,争吵起来话题不免牵扯到,究竟谁该对当初“留学读书”的决定负责。
现在,我已经接到一家基金管理公司第二轮面试的通知,职位是“助理基金经理”。面试我的总监说,如果销售好,公司效益也很好,估计年薪可以达到10万元。其实,我出国前的收入已经接近这一水平。但是,我不能管这么多了,如果公司对我满意,我想春节后我就先在这家公司上班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