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首页 > 留学园地 > 正文

坚持“学”、“思”、“行”

http://www.liuxue168.cn/
2005年5月30日16:40

  一个人如何成才?一个企业如何育才?其中有三个环节是需要认真把握和切实坚持的,这就是:学、思、行。我在企业遇到过这样的情况:有两个同时入厂的员工,毕业于同一学校,学的是同一专业,上班后干的也是同一工作,各方面条件都差不多。

  但几年之后,他们在工作能力、业务水平和实际业绩等方面却出现了很大的差距。究其原因,差就差在“学、思、行”这三个字上。一个员工把学校毕业作为起点,利用一切时间阅读有关书籍和资料,并结合实践勤于思考问题,注意总结经验教训,工作有思路、有创新,干得很出色。而另一个却满足于已有的知识,打扑克、玩麻将占去了他工作之余的大量时间,工作中也不爱动脑子,所以表现得很平庸。这两个人的差异,说明一个道理:一个人成才与否,不仅在于智商的高低,更在于是否具有获取知识的兴趣、习惯和方法,并且后者才是决定人生的根本所在。有感于实践的启示,我不由自主地拿起笔,谈谈对“学、思、行”的一孔之见。

  学不可已矣

  现代文明重视终身学习和终身教育,其实这是中华民族古老文明的延续。早在我国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中的杰出思想家荀子就提出:“教不可已矣,学不可已矣。”意思是说,教育是不能停下来的,学习是不能停下来的。“何不秉烛”这一典故,也出自于那个百家争鸣的年代。有一天,晋平公问师旷,我已70岁了,还想学习,恐怕已“暮”了,先生你看呢?师旷没有正面回答,而是接着晋平公的“暮”字说道:“暮何不秉烛乎?”晋平公有些不解,怔怔地望着师旷。师旷便进一步解释说:“臣闻之,少而学者如日出之阳,壮而学者如日中之光,老而学者如秉烛之明。”这个典故所表达的就是终身学习的思想。我想,人到暮年有如晚上走路,秉烛而行总比摸黑强得多。

  “聪明在于学习,天才在于积累。”纵览人类历史,可以说各类杰出人物繁如浩空星云,但有哪一位不是抓紧时间学习的人呢?伟人毛泽东,一生阅读书籍达万余册,无论是在残酷的战争年代,还是在繁忙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他都不忘抓紧时间读书学习。他告诫自已“一天不读书是缺点,三天不读书是错误”。鲁迅先生之所以成为伟大的文学家,是因为他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都用于学习去了。举世闻名的数学家华罗庚,因家境贫穷,15岁时中学二年级被迫退学,回家帮助父亲打理小杂货店谋生。他从别人那里借来几本数学书边卖货边学习,晚上在店铺中的油灯下每天学习到深夜。他17岁时患伤寒,无钱治疗在床上躺了半年,成为膝关节僵直的跛子,但仍拄着拐杖到处借书继续学习,五年间发表论文十余篇。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熊庆来发现了他,请他到清华大学任图书管理员兼数学系助教。后来他被保送到英国剑桥大学进修数学,在这期间又攻克了四道国际数学难题,创立了“华氏定律”。常言道:“室内无书方为陋”。也就是说,一个没有书籍的家庭,住所再豪华,等于住在一个没有窗户的“陋室”里,无异于在文化黑暗中生活。爱因斯坦贬斥这类人的生活为“猪栏式”的生活。富兰克林说过一句很有哲理的话:“成功与失败的分水岭,可用五个字来表达——我没有时间。”我的理解是,“没有时间”无非两种情况:一种是强调工作忙,或过多地消闲,使读书学习没有时间,这样会导致人生的失败;一种是在繁忙中挤时间读书学习,其它方面变得没有时间,这样会导致人生的成功。总之,许许多多的杰出人物,都以其人生的成功验证着“学不可已矣”这一重大的人生命题。在这些杰出人物面前,人的年龄段被打破了,无论少年、青年、老年都不停顿地学习;各种困难障碍也被冲破了,在患病、穷困、繁忙等条件下都以之顽强的毅力坚持学习。“学不可已矣”是人生的一种精神境界。

  读书学习对于企业家来说,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因为许多新理论、新方法、新知识、新发现需要通过企业才能转化为生产力,转化为物质财富。在企业界,善抓机遇、眼尖手快、勇立潮头的,是那些不断知识纳新的企业家。决策科学、行路稳健、常盛不衰的,是那些知识积淀丰厚的企业家。虽然伟大的企业家没有一个是读书读出来的,但也没有一个不是积极吸纳知识的。我和企业界的一些朋友,都有一种同样的痛惜和遗憾:自已交了那么多学费,走了那么多弯路才慢慢悟出来的道理,甚至长期为之苦恼、为之困惑的一些问题,原来在一些书刊上早有了结论,早给了答案。虽然有的结论和答案并不完全适用于企业,但毕竟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和启发价值。如果说,经过多年办企业变得聪明了一些,那么,变聪明最有效的一招就是“学不可已矣”。

  学而不思则罔

  学与思的关系,是一个人在治学、成才过程中必须处理好的基本问题。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意思是说,一个人的学习,如果只知死记硬背,而不加以思考,那就毫无收获。孔子的话传承了两千多年,一直作为师者和学子们的治学格言而备受重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总括门类繁多的知识海洋,无非三大类,即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由此可以见得,思维在推动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中的重要作用。

  一个人从接受知识到运用知识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记与识、学与思的过程。学是思的基础,思是学的深化,也是向“己有”知识的转化。如果说胃、肠、肝是人摄取食物的消化系统,那么,大脑则是人吸收知识的转化系统。包罗万象、林林总总的知识,总是通过大脑的思考才能消化、吸收,变成自己实实在在的能力的。反之,如果“食古不化”、“食洋不化”、“食书不化”,即使学富五车,这个人的大脑充其量不过是一个文字符号的储存器,这个人也充其量不过是一个会走路的书橱,其价值超不过5元,因为一张光盘足以把你死记硬背的知识下载下来。郭沫若曾这样诙谐地说:“吃狗肉是为了长人肉,而不是为了长狗肉。”意思是说,学到的知识只有成为自已的东西的时候才会有用。吃了狗肉如果长不了人肉,这狗肉就成了废料。如果长出了狗肉,人的身体反而发生了异变,非但无益,反而有害。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这副催人奋进的读书佳联,最早由《大公报》著名报人王芸生书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一经问世,便传诵不迭,激励着人们刻苦读书。然而,凡事都有两面性,这副读书联也同样有着非常可怕的一面。因为,当我们步入书山和学海的时候,面对闪耀智慧的思想、丰富深邃的知识时,很容易在书山学海中迷路,失去自我。“我”被书所占领、所改变、所驾驭,成为一个任“书”主宰,随“书”逐流的被动体。正确的做法是学与思有机结合,既要“钻进去”,又要“跳出来”。“钻进去”,就是虚心学习,理解本质,把握精髓,有所心得,有所发现;“跳出来”,就是回到现实,服从真理,有所怀疑,不轻易附和。要做到学要虚心一些,思要大胆一些。

  企业家是一群主体意识极强的人,很少迷失自我。昨天太多的摸爬滚打、成败沉浮,为他们拓展了“思”的空间,也为他们创造了在更高层次上学习的资格。企业家们学与思结合的重要意义和特殊价值在于:他们可以通过学与思,从对昨天实践的透析中掌握规律,从哲理思辨中诱发灵感,从实践与知识的结合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从而达到超越自我的新境界。

  思见之于行

  唐朝的韩愈有名言:“行成于思,毁于随。”意思是说,做事情成功是由于多思考,失败是由于随意、不经心。这无疑是正确的。大凡世间事,预则立,谋则兴;而这“预”与“谋”,就是“思”的过程。但是,事情进行到这里只是完成了一半,还有更重要的一半就是“行”。做事情既要重视“行成于思”,又要强调思见之于行,这才是全面又正确的“思”、“行”关系。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思见之行,就是把通过学习、思考所获得的认识成果,应用于实践。这对于企业家来说,既要把学与思的成果应用于自已的做人做事,又要转化为企业的发展思路、科学决策、规章制度等,并扎扎实实地抓好落实。思而不行等于瞎想,言而不做等于白说。“嘴行千里屁股还在屋里”不仅于事无补,还会败坏了作风。诚如清代学者陈廷敬所说,“与其言而不行,宁行而不言”。

  美国著名华裔科学家李政道先生说过,中国的留学生书本知识很好,但实践能力很差,知识再多也是无用。由于实践动手能力差,中国留学生在发达国家并不受欢迎。我在企业也看到过这样的情况,有的大学生自恃理论知识丰富,只愿当“纸上谈兵”的“劳心者”,不愿当实际操作的“劳力者”;宁愿坐机关守着一把椅子,也不愿到基层拥有一个车间;喜欢“吹哨”,不喜欢“上场”;喜欢当“裁判员”,不喜欢当“运动员”。从实践来看,动脑不动手,不愿意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知识分子,社会是不欢迎的。须知,在军队,一些著名的高级将领都是从班长、排长、连长等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地成长起来的;在企业,一些优秀的管理者、高层领导、大企业家都是从基层一步步提拔起来的。实践出真知,实践是任何人学习与成长的不二法门。当然,出现这种轻视实践的现象,不能完全怪学生,与中国国情有关。在我国有着重“道”轻“器”的久远历史,历代的读书人把读经研道看做为“劳心者治人”的阶梯,而视靠技能生活的人们为“劳力者治于人”的“下九流”。这种潜意识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历代的学子们。在这种社会背景下,邓小平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的确具有石破天惊的意义。中国特色社会建设,需要造就一批博学、多思、笃行的企业家,也需要造就知行一致的高素质国民。

  《礼记》有云:“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从广义上来说,“审问之”、“明辨之”也属于“思”的范畴。所以,归结起来还是“学、思、行”三个环节。其中,“学”是获取知识的基础,“思”是知识向“己有”转化的条件,“行”是获取知识的归宿,由此形成了周而往始的无限循环过程。有了这样的循环,人生才会成功,企业才会辉煌,国家才会昌盛。

 
摘自:澳际出国留学

相关信息 相关学校
- 海外学子常常遗忘的两个字
- 出国留学人员可办北京集体户口 国内尚属首次
- 留学面试教战守则
- 准备留学经济担保材料注意事项
- 留学专业术语若干